舞蹈慕课的学习者绝大部分有较强的个人意愿和学习动机,对于舞蹈艺术有兴趣爱好,并希望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得到理论和技术上的提升,因此,应以充分的鼓励、肯定的激励原则设计教学过程。如通过发放证书、物质奖励、帮扶学员等方式,建立成就感;通过喜闻乐见、耳熟能详、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教学,以达到传播和普及的目的。
顶碗舞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民间舞蹈,融合了柔术、平衡技巧和顶碗等杂技技艺,简洁夸张的舞蹈语言、变换巧妙的舞台调度、恢弘大气的音乐,塑造出蒙古族女性端庄自信的风采。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一人或多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蒙古族舞蹈的技艺,智慧和丰富灵活、多变的特点。
顶碗而舞,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极为喜爱并极其流行的舞蹈形式,特别是在新疆、内蒙等地区,历经悠久岁月的磨砺而愈加受人欢迎。这类舞蹈奇就奇在技与艺的交融性上,对舞蹈演员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演员们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而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与展示,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舞蹈作品《顶碗舞》的创作出发点主要是从对道具“碗”的运用着手,有意淡化作品的情节性,突出传统舞种的形式美,力图将传统民族舞蹈形式挖掘到极致。创作中在展示传统顶碗技术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现当代建构的蒙古族新舞蹈动态语汇,特别是上身与手臂的动作,基本上都被运用到了极限,例如舞蹈中大部分动作都是由揉臂、挥手、硬腕等手臂动作组成,同时强调肩、胸、肋等上身动作的表现。《顶碗舞》的表演特征,从民族风格出发设置和发展动作和技术技巧,再加上具有民族韵味的音乐在原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得剧目成为具有当代气息民间舞,同时又不失一份源于传统的浓厚风格。